缺血性按压肌筋膜触发点对非特异性颈痛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

2022年 发布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第37卷 第11期 274次
作者单位:
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康复治疗中心
文献简介

颈痛是社会中较为普遍的病症之一,全世界人群发病率在16.7%—75.1%[1]。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,颈痛与下背痛是造成伤残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[2]。在国家《GB/T14396- 2016 疾 病 分 类 与 代 码》中 ,颈 痛 的 编 码 为M54.200[3]。非特异性颈痛,又称机械性颈痛,是颈痛最为常见的类型,其定义为没有明确的解剖结构异常的情况下,颈部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急性、亚急性或慢性疼痛[4]。肌筋膜触发点是骨骼肌上可触及的直径为3mm—6mm的结节,对其进行针刺或快速按压会产生局部肌肉跳动,相关症状包括局部疼痛或牵涉痛、肌张力升高、局部敏感性增加等[5]。其中,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触发点相关症状,通常被用来评价各
种疗法对触发点的治疗效果。

常见的触发点治疗方式包括针刺、手法、理疗、拉伸等,其中,缺血性按压方法简便、安全易操作,在临床上应用广泛。Simons DG等[5]对缺血性按压的定义为:用手指或借助器械对触发点处垂直施压,指端感受到肌紧张带后保持压力,待肌肉张力下降后治疗师在原有压力基础上进一步加压
直至感受到新的张力,整个过程重复3—5次。缺血性按压可有效缓解触发点处肌肉张力并增加该处的血液供应,从而改善触发点周围的“能量危机”[6]。有临床研究显示[7—8],缺血性按压触发点可改善颈痛症状,同时有综述研究[9]在比较缺血性按压、针刺及其它疗法对颈痛症状的改善效果时发现,针刺与缺血性按压均可改善颈部疼痛强度,并且可增加颈部侧屈的活动度。但到目前为止,尚没有研究对缺血性按压治疗非特异性颈痛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;同时,与针刺相比,缺血性按压治疗颈痛疗效如何尚不清楚。

因此,本文就缺血性按压肌筋膜触发点对改善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疼痛强度、疼痛阈值和关节活动度的效果进行meta分析,并将其与针刺进行对比。

”绝对效应量“中可计算NNTnet值
PICO
原始效应量
绝对效应量
原始文献
相关指标释义
P
非特异性颈痛患者(年龄≥18岁),且颈部至少出现一个触发点
I
头颈部手法中的缺血性按压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,可接受康复教育
C
常规的护理、康复或药物治疗,可接受康复教育
O
疼痛强度[包括视觉模拟评分量表(VAS)和数字评分量表(NRS)];疼痛阈值(PPT)和关节活动度(R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