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针疗法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

2022年 发布于 中国针灸第42卷 第10期 107次
作者单位:
清华大学医院中医科
文献简介

目的:系统评价耳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。方法:计算机检索Pub Med、EMbase、Cochrane Library、Web of Science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NKI)、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(Wanfang)、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(VIP)、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(Sino Med)中耳针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(RCT)文献,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4月30日。采用Rev Man5.3软件进行Meta分析。结果:共纳入38篇文献,共3 707例患者。Meta分析结果表明:(1)耳针治疗失眠的有效率优于单用安眠西药(RR=1.26,95%CI:1.15~1.39,Z=4.77,P<0.000 01)、常规针刺治疗(RR=1.10,95%CI:1.05~1.16,Z=3.83,P=0.000 1)、中药治疗(RR=1.41,95%CI:1.23~1.63,Z=4.80,P<0.000 01);(2)耳针治疗在降低PSQI总评分方面优于单用安眠西药治疗(MD=-1.61,95%CI:-2.61~-0.60,Z=3.14,P=0.002)、中成药治疗(MD=-3.76,95%CI:-4.84~-2.68,Z=6.84,P<0.000 01),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MD=-1.02,95%CI:-2.11~0.08,Z=1.82,P=0.07);(3)耳穴选择:迷走神经分布区耳穴为主治疗在降低PSQI总评分方面优于其他耳区穴位为主治疗(MD=-3.21,95%CI:-4.45~-1.96,Z=5.03,P<0.000 01);(4)刺激物选择:使用不同刺激物(磁珠、王不留行籽、微针)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MD=1.62,95%CI:0.71~3.73,Z=1.14,P=0.25);(5)刺激频率:高频次刺激与低频次刺激耳穴在有效率、降低PSQI总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(P>0.05),但根据敏感性分析,结果需要谨慎对待;(6)不良反应:耳针(耳穴贴压)治疗较西药不良反应例数少(MD=0.15,95%CI:0.06~0.35,Z=4.38,P<0.000 1)。结论:耳针治疗失眠较中西药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优势,可以改善失眠的相关症状,且不良反应少,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。

”绝对效应量“中可计算NNTnet值
PICO
原始效应量
绝对效应量
原始文献
相关指标释义
P
失眠患者
I
耳针(包括耳穴毫针法;耳穴贴压法;耳穴埋针法;耳穴放血法;耳穴迷走神经刺激等)
C
西药;假针刺;针刺;中药疗法;或者不同耳区耳穴;不同刺激物;不同刺激频次之间的比较
O
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及治疗有效率;不良反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