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

2022年 发布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第37卷 第7期 219次
作者单位:
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,广州市,510630
文献简介

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[1—2],其发生率约为29%—81%[3]。尽管大多数患者可在2—4周内自行恢复吞咽功能,但仍有11%—50%的患者于出院后6个月出现吞咽障碍[4],进而导致营养不良、脱水或吸入性肺炎,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,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降低生存质量[5]。现有关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,无论是单独或联合应用,其临床有效性仍不明确[6]。近年来,非侵入性脑刺激(non-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,NIBS)技术利用其高效、无创、便携、安全等优势,已广泛用于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。该技术起初用于治疗抑郁症,又很快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[7]。

”绝对效应量“中可计算NNTnet值
PICO
原始效应量
绝对效应量
原始文献
相关指标释义
P
符合1989年WHO脑卒中诊断标准,并经CT或MRI首次确诊为脑卒中,同时经吞咽造影检查或洼田饮水试验评估证实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
I
患侧或健侧rTMS或tDCS治疗+吞咽功能训练
C
吞咽功能训练+假刺激或空白对照
O
结局指标包括:吞咽困难的疗效和严重程度量表(dysphagia outcome severity scale, DOSS)、渗透-误吸量表(penetration aspiration scale, PAS)、功能性吞咽困难量表 (functional dysphagia scale, FDS)、吞咽困难分级(degree of dysphagia, DD)、纤维内镜吞咽困难严重程度量表(fiberoptic endoscopic dysphagia severity scale, FEDSS)和咽期传递时间(pharyngeal transit time , PTT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