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的:系统评价针刺及电针治疗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。
方法: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(Sino Med)、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(CNKI)、万方数据库(WANFANG DATA),同时对外文文献进行查阅,主要应用的数据库为Pub Med、Embase、Cochrane Library,对数据库中的针刺治疗、电针治疗中风后的吞咽障碍临床文献进行检索,文献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(RCT)。由两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、提取资料并利用Cochrane偏倚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,采用Stata 14.0软件进行Meta分析。
结果:共纳入文献30篇,其中针刺组27篇,电针组3篇,共涉及病例2446例纳入本研究。Meta分析结果显示,电针治疗组在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总有效率[RR=1.53,95%CI(1.14,2.06),Z=2.81(P=0.005 <0.05)]、显效率[RR=2.25,95%CI(1.49,3.40),Z=3.87(P <0.05)]均优于对照组,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针刺组在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总有效率[RR=1.21,95%CI(1.16,1.25),Z=9.98(P <0.05)]、显效率[RR=1.45,95%CI(1.34,1.58),Z=8.94(P <0.05)],洼田饮水分级[WMD=-0.69,95%CI(-0.78,-0.60),Z=15.06(P <0.05)],SSA标准吞咽评估[WMD=-3.41,95%CI(-3.98,-2.84),Z=11.66(P <0.05)]均优于对照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,在降低肺部感染率方面,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,[RR=0.70,95%CI(0.43,1.12),Z=1.48(P=0.139> 0.05)],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。电针总有效率的证据评级为极低级,电针组和针刺组显效率,针刺组的总有效率,洼田饮水分级,SSA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及肺部感染率的证据级别均为低级。
结论: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采用电针和针刺治疗方法,其临床疗效较好,但因纳入研究的数量及质量有限,该研究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支撑。